生態城建設的激情與迷茫
發布時間:2009-08-06
在不久前舉行的某建筑論壇上,中國房地產及住宅研究會人居環境委員會國際合作部主任鈕楓峰發表了題為《生態城鎮指標體系》的講演,吸引了眾多業內人士的注意。據記者了解,盡管國內很多地方都在競相建設生態城,但迄今為止,什么是真正的生態城,生態城有哪些監測評估標準,在國內還沒有官方的答案。
上項目炒概念
一場“綠色大躍進”
有一種觀點:目前我國至少有100位市長在研究生態城建設的課題。有學者將各地競相建設生態城的現象稱為一場“綠色大躍進”。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去年曾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生態城建設有利于解決我國的節能減排問題。仇保興副部長認為,真正的生態城應該是可復制、可持續、可推廣的。
政府部門建設生態城的熱情讓一些企業聞風而動。2008年12月28日,包括眾多房地產企業在內的多家單位共同結成中國生態城建設和區域發展聯盟。這是個由規劃設計、金融投資、基礎設施投資運營、綠色產業領域的專業人士和研究機構、行業協會、政府機構的工作人員組成的非營利性組織,致力于生態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期待能為生態城建設獻計獻策。
中新天津生態城和上海崇明島東灘生態城都是近年來影響頗大的在建生態城。前者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規劃常住人口35萬人,計劃用10年~15年時間建成中國最大的生態城,目前正在積極招商引資。后者則立志建成擁有40萬人口的東方曼哈頓,成為“全球首個實現零碳排放的城市”。
大到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制定發展規劃,小到房地產開發商制定房產項目規劃,都不約而同地打出生態牌。有學者稱,生態環境已成為衡量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標準。因此,生態城建設熱潮仍在不斷升溫。
有建設無標準
生態城建設火熱并迷茫著
在一些生態城建設規劃中,未來的生活被描述得如同科幻世界:居民日常生活全部使用清潔能源;建設污水處理、中水回收、雨水收集系統;多渠道開發利用再生水、海水等非常規水資源,建設城市直飲水工程;構建安全、高效、可持續的能源供應系統和能源服務系統。
這些美好的描述使許多人對生態城心生向往。有支持者表示,生態城代表了城市的發展方向,提供了解決城市環境問題的范例。
但反對的聲音也一直未斷。對于正在建設的中新天津生態城,有人批評它是一座耗巨資打造的新城;對于上海崇明島東灘生態城,因其毗鄰候鳥保護區,有人批評它破壞了生態環境。還有學者表示,個別城市是打著建設生態城的旗號搞房地產開發。有些地方政府官員熱衷于生態城建設,其實是出于政績的考慮。而房地產商打著生態的旗號更容易拿到地皮,還可以享受政策上的優惠。因為建設成本和后期生活成本比較高,有人擔心生態城將成為富人居住區,對普通老百姓毫無貢獻可言。
還有網友一針見血地提出批評:生態城在老百姓看來只是一個噱頭而已。對專業人士來說,生態城有正式的建設標準嗎?
這讓很多極力支持生態城建設的人無言以對。據了解,迄今為止,全球還沒有成功的生態城建設案例。向來注重綠色環保的西方發達國家并沒有對生態城建設表現出足夠的興趣。而在大興生態城建設之風的中國,至今仍沒有成熟的生態城建設理論和標準體系。
究竟什么樣的城才是真正的生態城?生態城究竟應該以技術為中心,還是應該主打經濟牌?生態城有沒有硬性評估標準?如果有,具體的標準是什么?迄今為止,還沒有人能回答這些問題。
“標準就是基點。如果一個行業沒有標準,那會很可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宅建設與產業現代化技術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房地產及住宅研究會人居環境委員會專家組組長開彥表示。綠色生態城、綠色建筑都要有標準,否則只能停留在概念層面。
有消息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在研究制定生態城評估標準,今后可能以此為依據對在建的生態城進行階段性評估。
但到目前為止,這項標準還未出臺,國外也沒有完整的生態城建設、規劃、評價體系可供借鑒。
英國雜志《綠色沖擊》的編輯丹·伊萊特曾說過,“如果有人宣稱能夠建造一座可持續發展的城市,那么他最好先弄明白自己在說什么”。
定標準推考評
構建人居生態城鎮指標體系
事實上,對生態城這一概念,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維基百科對生態城的解釋如下:生態城(Eco-City)也稱作永續性都市(Sustainable city)或生態城市(ecopolis),是一種盡可能減少對能源、水、食物等必需品的需求量,同時盡可能減少廢熱、二氧化碳、甲烷、廢水排放量的城市。
概念有了,但真正建設起來,什么樣的城市才可以被稱為生態城呢?
中國房地產及住宅研究會人居環境委員會(簡稱人居委)根據城鎮人居環境評估指標體系研究成果,制定了一系列生態城鎮評估指標。
“其實,我們不愿意把這項成果稱作生態城鎮指標體系,而是希望稱之為人居生態城鎮指標體系。”開彥表示。他認為,目前各地興建的各種生態城和生態社區都屬于概念炒作,實際上是在投資房地產。
據開彥介紹,人居委的城鎮人居環境評估指標體系研究以生態城市為重要研究方向,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重點課題。城鎮人居環境評估指標體系有九個方面:一是城鄉統籌與社會發展,二是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三是資源利用與產業發展,四是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五是居住環境與社區服務,六是城市防災與公共安全,七是建筑科技與節能減排,八是地域文化與城市特色,九是城市管理與公眾參與。
“這套指標體系的評定標準有三個等級,根據各個城市的特點,有不同的實施辦法。”開彥告訴記者。城鎮人居環境評估指標體系是通過評分的辦法來衡量城鎮人居環境建設水平的。部分指標為定性指標,由人居委專家組評定打分。通過評估認證的試點城鎮根據分數的高低分為三個等級,分別為通過、良好和優秀。試點城鎮的評定等級和分數,可以大致反映城鎮人居環境規劃建設的總體水平。
“我們的這套體系有三個原則: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以人為本。其中最關鍵的是以人為本。”開彥說,“在人居生態城鎮建設中,技術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關鍵在于理念和方法宜居城市的核心是人,適合人居住的城市才是真正的綠色生態城市。”
據了解,去年底,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烏審旗成為人居委的生態城鎮試點。人居委根據該地區的特點,專門編制了烏審旗人居環境規劃和人居環境評估指標體系,從2009年至2020年,分三個階段,逐步實現生態城鎮這一目標。
開彥表示:“這套指標體系的制定,從長遠看來,對國家、企業和個人都是有益的。這樣的試點將使生態城的建設能夠在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專家的指導下進行。”
開彥向記者描繪了他們規劃設計的人居生態城鎮藍圖,言語間充滿激情。但現在離2020年還有一些年頭,標準能否真的奏效仍有待時間來檢驗。